笔记软件anytype:摆脱收藏资料的宿命,打造人生操作系统
我曾以为obsidian会是我使用的最后一款笔记软件,它可以本地运行,可以自己管理数据同步,还有丰富的插件生态,甚至数据库功能也即将上线,但是用了2年后,我发现一个问题,虽然我学会了无压记录的方式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,同时还给资料打上了标签(tag),但是这些资料99%以上我都没有用到,标签也没有在日常的检索中派上用场,大多数时候,我还是靠关键字来搜索几份常用的内容。最终,它和其他笔记软件一样,变成了一个堆积资料的仓库。
我开始思考:或许我需要的不只是收集信息的工具,而是一个能帮助我从资料中真正获益的系统。
于是,我重新审视了一遍市面上的笔记软件,意外发现了一个小众但是令人惊喜的产品:Anytype。它是开源的,支持本地部署和运行,本质上像一个本地版的notion,但是它最吸引我的,是它独有的定义类型功能。
举个例子:我可以定义一个类型叫"书籍",为其添加各种属性,比如评分,豆瓣链接等,之后,每本书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"书籍对象"被创建和管理。
当然,记录想读的书本身没有价值,如果永远不读,它就是一条无意义的记录。记录的真正目的是安排时间去读,或者为众多书籍中设定优先级。因此,我可以为"书籍"类型添加一个属性叫"任务状态",选项有"计划中"、“进行中"和"已完成”。再结合看板视图,就能清晰地管理所有书籍的阅读进度。
更进一步,我还可以定义"文章",“收藏链接"等其他类型,并为它们复用"任务状态"这个属性。Anytype和notion最大的不同是,它的属性是全局复用的,这意味着我可以通过一个统一视图,查看和管理所有带有"任务状态"的对象,无论是"书籍”、“文章"还是"习惯”,可以有效避免收藏了一堆链接却从未点开的窘境。
之前在阅读书籍和网页的过程中,记录过一些笔记和心得,但记录完就忘记了,几乎从未回顾过。
Anytype提供了内置的"笔记"类型,我将其作为属性分别添加到"书籍",“网页收藏"等类型中。当我每次阅读完成后,都把笔记记录在"书籍"或者"网页收藏"对象的"笔记"属性中,随后,通过检索所有带"笔记"属性的对象,将所有"笔记"都集中在一个视图中,轻松回顾过去某段时间的阅读和思考,不管这份笔记是记录自书籍,还是网页。一些有价值的笔记就是要经常复习,常看常新。
在大语言模型流行的时代,我们甚至都在减少对搜索引擎的依赖,囤积资料的意义进一步降低,真正重要的是,如何理解和消化我们已经收集到的内容。
Anytype提供的这种极为灵活的类型和属性的设计,正在改变我笔记软件的习惯,它不再只是一个存储信息的工具,而是将收集转化成阅读,将笔记转化为认知,将感悟内化为习惯的过程。
我们真正需要的,可能不再是一个塞满资料的数字仓库,而是一个能够塑造自我、提升认知的生活操作系统。
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 心智成长录